close
 隼鳥2號全貌  兩個紅色圓形覆蓋物為恆星追蹤器
HAYABUSA 2.jpg  
 
MASCOT著陸機拍攝的龍宮小行星表面照
MASCOT著陸機拍攝的龍宮小行星表面照.jpg
 
  
  2010年6月隼鳥1號糸川(Itokawa)小行星表面的樣本帶回地球完成了空前的創舉,JAXA藉此熱潮推出後繼機---隼鳥2號;隼鳥2號任務除了提高小行星探測的可靠性,也將挑戰製造人工洞坑、在外太空高速通信和採用新觀測儀器等新技術。其中在小行星上製造一個人工洞坑,把不受到宇宙射線及太陽光影響的內部樣本帶回地球是本次任務最大的目標。探查機計畫投下一個直徑與高度都是30公分左右的圓筒型碰撞裝置,內部裝有炸藥與2公斤重的銅板。藉由炸藥爆炸威力把銅板撞入小行星(地球上的測試是把銅板提升到每秒2公里飛行速度),以人工方式製造出一個坑洞。投下碰撞裝置過程,隼鳥2號在水平方向自旋以維持姿態,再緩緩下降。投下碰撞裝置後,隼鳥2號主體要立刻飛到小行星背面躲避因碰撞裝置爆炸而飛散的碎片及小行星表面飛出的物質。避難完後,隼鳥2號降落在坑洞內部進行樣本採集。
   
 
  與隼鳥1號的S型糸川小行星(含有大量矽的岩石質)不同,這次隼鳥2號的目標小行星是C型小行星1999JU3(含有大量有機物與含水礦物)目的地停留期間是一年半比隼鳥1號的2.5個月長。姿態控制裝置將由隼鳥1號的三軸控制改成四軸控制以更穩定姿態挑戰觸地任務,拋物面高利得天線將改成兩個平面高利得天線。隼鳥2號的兩個圓形高利得天線用於傳送大量的資料,此外還配備了一個中利得天線和一個低利得天線。高利得天線直徑為90公分為用於家庭標準CS拋物面天線直徑的兩倍。隼鳥2號裝備的兩個高利得天線,使用不同無線電波分別是X頻和Ka頻。X頻的頻率約8千兆赫,而Ka頻約32千兆赫,在相同時間 Ka頻的資料傳輸量將是X頻的四倍。因此隼鳥2號到達小行星進行觀測後大量的數據資料將使用Ka頻天線傳回地球。歸功於平面設計,性能相同下其重量只有拋物面天線的四分之一,更輕的天線對於太空探索是更有利的,另外比起拋物面天線也不容易發生過熱情形。
 
 
  由於隼鳥2號與第一代的隼鳥1號都是進行採集小行星樣本返回地球的任務,它不像其他的行星探查機是一去不回的單程飛行,有很嚴格的重量限制。朝太陽系天體進行往返航行時如果探查機的主引擎使用化學推進劑就需要龐大的燃料量,這會使得探查機的發射重量大增,例如2011年發射的俄羅斯火星衛星探查機Fobos-Grunt其燃料占總重比例達8成、預計2016年發射的美國小行星探查機OSIRIS-REx燃料占總重比例約7成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發射能力更尖端的太空火箭來進行發射任務,除此之外就只能使用所需消耗燃料非常少的離子引擎。雖然離子引擎推力遠不如化學引擎但透過長時間噴射運作可以得到所需要的加速量,特別是在行星際空間的飛行效率相當高。隼鳥2號約搭載60公斤的氙氣燃料相對於探查機的全部重量約占一成而已,因此隼鳥2號的主引擎依舊是4具離子電漿火箭(提升推進力與耐久性)。 探查機也都攜帶一種稱為米內華小型探測機器(MINERVA-II小行星車)、熱紅外線相機(成像器)、近紅外線光譜儀(分光計)、可見光攝影機與雷射高度計。隼鳥1號使用的運載火箭是已退役的M-V固態火箭(脫離地球重力圈的能力是0.5噸) 而隼鳥2號則要使用H2A火箭發射升空。H2A202脫離地球重力圈的能力是2.5噸到3噸之間,這個改變可使隼鳥2號在重量比1號增加許多。因此美國與德國也提出如果重量還有餘裕,希望能夠搭載他們的機器一同前往。最後決定的是德國著陸機的提案,稱為MASCOT的著陸機由德國航空宇宙中心(DLR)與法國國立宇宙研究中心(CNES)共同開發,可在小行星表面移動。 除了偵測儀器、碰撞裝置、MASCOT著陸機與米內華小行星車,隼鳥2號還攜帶5個"目標標記機"(target-marker;用來導引探查機著陸與採集樣本) 。由於小行星引力極為微弱,著陸機或小行星車使用輪胎驅動或爬行方式將會飄起來,MASCOT與米內華將以彈跳方式在小行星表面上移動,米內華跳動一次需花費15分鐘但可以水平移動15公尺。


  隼鳥2號在2011年展開探查機設計製作,2013年完成探查機開始試驗,在2014年年底發射、2018年抵達小行星、2019年從小行星出發 2020年返回地球。與運載火箭分離後隼鳥2號將先在一個類似地球繞行太陽的公轉軌道上飛行,約一年之後回到地球附近執行"引力協拋"。所以實際上隼鳥2號從地球到小行星的時間是大約兩年半而不是三年半。使用地球重力助推主要是考量節省燃料,如果只用離子引擎的力量要讓隼鳥2號飛向"龍宮小行星"1999 JU3,引擎需要持續一年左右時間全力噴射加速,這樣一來勢必還需要40公斤的氙氣燃料,於是採取利用天體重力的省能源航行法。引力協拋也就是過境變軌,在助推方法中有讓探查機加速的"加速變軌"也有讓探查機減速的"減速變軌"。加速變軌是讓探查機從要利用重力的天體公轉方向後方繞過;而減速則是需要從前方繞過。隼鳥2號在地球重力助推後相對於太陽其速度提升了每秒1.6公里,日本在1990年發射的月球工程實驗機飛天號(Hiten)首次嘗試進行月球引力協拋且總共實施10次,在此之後磁圈探測衛星Geotail、火星探查機Nozomi以及第一代隼鳥號都有使用到這種方法。隼鳥2號在進行引力協拋前有執行過微幅的軌道修正,然而要修正軌道首先必須要能夠很精準地知道探查機的位置與速度。以往採用「range-Doppler method」,這種無線電波觀測法雖然可以正確地求得探查機的"徑向速度"(radial velocity;從觀測者見到的視線方向速度分量)但卻很難正確地得到與其垂直相交的天球上位置(赤經與赤緯)和速度。因此這次為了更精確地獲得探查機在天球上的位置及速度採用了「Delta-Differential One-Way Ranging(Delta-DOR)」,Delta-DOR利用數個地面天線交互觀測探查機並以存在於宇宙邊緣既明亮又會發出無線電波的類星體(quasar)為基準來求得探查機在天球上的位置,天線間的距離(基線長度;baseline length)越長精確度就越高。其定位精準度相當於能分辨100公里外0.3毫米大小物體的解析度;而速度的測量精準度則是可對在太陽系內以每秒約30公里速度飛行的探查機以毫米/秒以下來測量。而在執行引力協拋之前隼鳥2號將透過試運轉檢查離子引擎與探查機上的儀器。出發前往小行星的行程需要兩年半,而返回地球卻只需一年,這種差異是基於考慮到達小行星所要求的速度。當隼鳥2號接近"龍宮小行星"時,探查機必須降低速度使其跟小行星飛行速度一樣以進行“會合飛航(rendezvous navigation)"。而使用離子引擎的隼鳥2號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速度和軌道,因此需要一些時間來控制太空船速度。著陸採集樣本方面,第一次觸地先採集表面樣本 第二次觸地則採集炸開的坑洞內部樣本。2019年底隼鳥2號從小行星出發,返回時飛越地球釋放攜帶樣本的膠囊後再飛回外太空,因此不必降低速度以配合地球的速度。任務最後則是前往地球與太陽重力取得平衡的Lagrangian point。

 

 
 
 
 
 隼鳥2號將是首個以炸藥在天體製造坑洞的探查機

 

隼鳥2爆擊龍宮小行星影像

下圖圓盤狀物體為樣本返回膠囊,底下柱狀物為小行星岩石塵土收集器,左邊銀色長方形物體為近紅外線光譜儀,右下黑色物體為雷射高度計 
HAYABUSA 2-1.jpg
隼鳥2號的4具離子引擎(電漿火箭),比起1號的引擎推力提25%。照片兩側的甜筒狀形物體為姿態調整引擎,隼鳥2號共有12具。
HAYABUSA 2-2.jpg
 
米內華小型探測機器是一種跳躍移動型小行星車,由於小行星的引力很微弱如果使用輪胎驅動或爬行的方式在移動時將往上飄浮因而只能採用跳躍方式,這次隼鳥2號總共攜帶三個小行星車 
MINERVA-II 米內華小行星車
米內華小行星車內部有兩具馬達一個控制跳躍另一個控制方向。
JAXA-MINERVA-hopper.png
 
當隼鳥2號釋放碰撞裝置而須躲避爆炸波與飛散碎片時,DCAM3(可分離攝影機)將在現場拍攝爆炸與撞擊照片。
DCAM3  
DLR與CNES所開發MASCOT
Mascot_Micromega_Cam_Mara_Mag.png  
MASCOT.jpg    
MASCOT
MASCOT是一種可移動的著陸機,下面影片介紹MASCOT如何在小行星表面上移動。 

arrow
arrow

    小比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